医药技术研发员
拥有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已经成为一些中国制药企业奋斗和追求的目标,而药物的研发离不开医药技术研发员的努力,医药技术研发员主要负责药物化学合成工艺的研究,同时负责研发新药等工作。
职业概述
拥有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已经成为一些中国制药企业奋斗和追求的目标,而药物的研发离不开医药技术研发员的努力,医药技术研发员主要负责药物化学合成工艺的研究,同时负责研发新药等工作。一般要求具有医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知识,有机合成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熟悉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和机理,能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还应具有一定的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
工作内容
1、各项新课题的开发前调研工作;
2、各课题的制剂相关分析工作;
3、课题制剂处方及生产工艺部分申报资料的撰写
4、与生产品种相关的原辅料质量标准、新品生产制造指示书及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实施;
5、新品工艺验证方案的制定、验证工作的展开及验证报告的总结;
6、负责医院、公司内部及其他客户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职业要求
教育培训: 医药、生物工程等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
工作经验: 有机合成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熟悉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和机理。 熟练使用实验室常用制剂和分析的设备仪器,熟悉大生产设备、HPLC、紫外、红外等测定仪器的使用、熟悉报批流程及相关法规。英文良好,能阅读英文文献。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善于团队工作,思维严谨,富有创造性;性格开朗,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乐于接受挑战。
薪资行情
一般月薪范围在2000-6000元之间。
中国医药研发人才稀缺,付薪水平高于行业其他岗位
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首先,医药研发需要相当的专业教育背景,调研显示,无论是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中心还是CRO,在管理层或首席研究员的级别,至少57%的员工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其次,大部分研发中心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即使是国内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知识运用和实践的经验仍然相当缺乏,需要相当时间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为公司带来价值。因此,无论是研发中心还是CRO,都趋向于从国外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大部分的研发总监和首席研究员的职位由外籍员工担任。
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实际上,在跨国医药公司,其研发中心人员的付薪已超过其市场和销售机构,即便如此,研发人员仍与产品经理、医药销售代表一起,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而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研发中心相比,处于供应链下游CRO的付薪仍与研发中心有相当一段距离。
同样,在2009年度薪资涨幅排行上,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中心与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一起,领跑于各个行业,研发中心更以平均涨薪超过9%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平均约5%的薪资涨幅。
职业发展路径
目前,处于成长期的我国医药技术市场正慢慢走出低谷,市场规则正在完善中,市场各要素的成熟度逐步提高。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被更多地重视。同时由于成本的提高和合成药物筛选的难度提高,北美、欧洲的不少新药研发机构也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积极寻求与中国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深层合作。因此,我国医药技术市场仍处于成长期,这一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具有医药或生物工程相关背景的人才,可以考虑这个行业,具备一定的经验后,可以向管理方向发展。
医药研发未来发展
医改是一大民生难题。自今年4月新医改方案公布后,全民医保、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剑指五路,形成了医改的基本框架。最新的消息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同时提高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即实现“降低药费、提高诊费”。医改在步步推进,而那些与之相关的微观主体――医药企业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广受诟病的医药研发在这次医改之后有无新的进展?或许能在这份报告中看出端倪。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约占全球医药市场80%份额的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在2008年全年的增长率都有所放缓,有预计显示在未来几年这些市场甚至将出现负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显得这边风景独好。美世2009年中国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薪酬调研显示,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的目标销售额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势头,这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逐渐增强的健康意识以及政府的扶持和不断投入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只占其全球市场的1%左右,这些跨国医药巨头们仍然纷纷将关注放到了中国。
与此同时,医药巨头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药物过了专利保护期,新兴市场上低价的仿制药将直接威胁跨国医药公司的利润空间,因此,除了通过收购和合并或强化或丰富其产品线,以规避专利药物到期的风险外,跨国医药公司无一不在新药的研发上投入高昂的成本,以期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比竞争对手早一步抢占市场先机。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跨国医药巨头每年将约25%甚至更多的销售额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去。然而,新药的研发是一项周期长、耗资大、风险高的活动。在美国,新药研发的周期一般是8~14年,需投入资金8亿~10亿美元,而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中有80%以上最终得不到美国FDA的批准。出于成本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的考虑,大部分医药公司都选择了将非核心的研发活动以外包的方式,与一家或多家合同研发机构(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进行合作,以期降低风险并获得最高的投入回报率。而印度和中国,由于其充足的病例数量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俨然已成为研发外包的首选之地。
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但研发阶段尚初级
医药研发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各种政策法规的明朗化,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使得跨国医药公司敏锐地嗅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加强了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的信心。从2002年诺和诺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开始,到2009年2月拜耳先灵斥资1亿欧元在北京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短短7年间,各大医药巨头,如辉瑞、葛兰素史克、罗氏、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而一批大大小小的CRO也差不多同一时间,甚至更早在中国兴起,其中既有像昆泰、科文斯、精鼎这样的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国CRO,也有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一批由海归人员创建的本土CRO。
较之其他行业,医药研发的产业链更长、技术含量更高且出于知识产权考虑,这些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和CRO往往只占整个医药研发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而涉及的工作只是研发过程中某一细分的阶段,因此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可能会经由好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共同完成。我们通过对10家跨国医药公司的研发中心和10家CRO调研发现,目前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及CRO的一半研发力量是在基础研究阶段,包括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发现和筛选;另一半覆盖了临床前研究(毒理、药理、药效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I、II、III期)。
医药企业HR三大挑战:引进、保留、投入回报率
研发人才的供求关系使得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的吸引与保留。根据我们调研显示,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中心2008年全年的员工自愿离职率为8.3%,而在CRO行业,这一数字则达到15%,很多医药研发行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表示,对于员工个人来说,薪酬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考虑因素,但个人在该领域的发展也同样重要,这也是为什么CRO的员工会更趋向于向研发中心流动,而很少有反向的流动。除此以外,无论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中心还是CRO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会考虑采用额外的福利或长期激励,如企业年金、股票期权等来保留公司的核心人才。
美世信息咨询业务中国区总监张磊表示:“HR(HumanResourse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则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回报率。对于CRO来说,这项指标更容易衡量一些;而对于跨国医药公司的研发中心,由于没有销售额的压力,研发人员的绩效也很难用客观量化的指标去衡量而更多的建立在个人能力的考量上,人力资本的有效性和投入回报率,因此更需要考虑的是高昂的人力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预期的回报,以及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是否能支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器械孕育无限商机
中国本土的医疗器械企业仍高度分散,缺乏主导企业。截至2007年底,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601家。从市场份额来看,高端市场仍然被跨国公司占领,如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如今,本土企业也在努力迎头赶上,积极涉足高技术领域。目前中国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75%还属于1980年以前生产的产品。这也说明,当旧的医疗器械需要更新换代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还将迎来又一个高峰。
全球制药行业努力寻求新的创新模式
研发外包:在不久的将来,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公司将彻底重组他们的研发业务模式。面对研究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经理开始怀疑在公司内部设立大型研究部门的必要性。在他们看来,制药行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产品开发、市场准入、营销以及销售等方面。51%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开展产品创新。创新网络主要由外部研究机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以及传统的竞争对手组成。
招聘案例
工作地点:广州市
岗位要求:
1、医药、生物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2、有医学、临床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背景;
3、有终生投入医药研发科研工作的热忱;
4、有一定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5、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性格沉稳、工作踏实、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