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选科目
物理
预估分数
500-520分
设置

东莞理工学院

  • 国标代码:11819
  • 所在省市:广东 - 东莞市
  • 院校隶属:广东省教育厅
  • 院校层次:本科
  • 院校类型:工科
  • 硕士点:1
  • 招办电话:0769-22861919
  • 高校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松山湖校区)、广东省东莞市城区学院路251号(莞城校区)

院校简介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市,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 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十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是“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 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篮球城市”。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成为学士学位 授予单位,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 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0年8月获批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9月被正式纳入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未来五年将获得省市2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松山湖校区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1500亩,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善,教学实 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建有13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 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180余万册,数字资源29000GB,期刊 2000余种。建成千兆带宽主干、百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建立了20000多个信息点。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 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筹集教育发展资金8800多万元,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 等。

    学校建立了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6个院(系、部)、36个本科专业。其中本科 层次省内在第二批A线招生,同时面向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海南、陕西、河北、广西、河南、山西、贵州、甘肃、安徽、云南、新疆、福建、山东等17个省 (自治区)招生。其中,在江西、海南、甘肃和贵州四省为第一批次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7755人,成人教育学生7670人。创办了按新机制运作的本 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9786人。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以超常规措施,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和校长特聘等方式,着力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 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学科领军、骨干人才”、“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现有教职工1104人,其中正高职称 117人,副高职称279人,博士26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名、“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 9人,东莞市科技领军人才或后备人才11人。专任教师中,78%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4%具有副高以上职 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陈和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为双聘院士,聘请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 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东莞先进制造业名城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突 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东莞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东莞华厦集团、东莞黄河集团、中天创意谷、大岭山悦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城、东莞市松 山湖控股有限公司、天马创业营等签订了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目前共建立了28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8个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263名实习 顾问和30名创业导师;大力实施“政府支持下的学校+大学创新城(新型研发机构)+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园区、专业镇街+龙头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建 设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机器人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了东莞市彩越三维 科技有限公司、东莞云海智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以及东莞市服务一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互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联网+”企业。毕业生以 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历年来,应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均在98%以上。“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成为众多考 生的心愿。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 确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 程与技术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专业,首轮建设期累计投入近7200万元。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二级学科 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并被授予副教授评审权。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 础设施散裂中子源项目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合作。

    学校积极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 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或国外机构联合,建立了东莞市清洁生产 科技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东莞分布式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积极参与中科院与市政府共建的“国家散裂中子源”项目;积极与东莞市、中国 科学院工程院热物理研究所共建东莞分所。现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广东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1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5个、东莞市共性技术科技平台2个、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 校所共建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12个。2002年以来,学校还承担了国家 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 1459项,立项经费3.04亿元,科研总经费达4.62亿元。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 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学校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开展覆盖整个学年的思想引领、学术科技、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各类校 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 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CUBA广东赛区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学生艺术团坚持 “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学校积极扩大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联盟成员,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 本、西班牙、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日本长崎国际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加拿大圣玛丽 大学等达成了本科层次交流生项目的合作;2006年起,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我 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名。2015年11月,省市签署框架协议,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积极搭建各 类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高峰论坛、散裂中子源国际会议、“大学与区域经济”校长论坛、低碳技术论坛等高层次学术研讨活动。

    展望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院校风光

高校主页

看过此高校的还看过